濕地保護勾勒格爾木城市詩意空間——城市綠化記者見聞
傍晚的濕地公園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本報記者陳赟業攝
野生赤狐。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海西新聞網訊(青海日報 記者馬振東陳赟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這是很多初到格爾木的人留下的城市印象。
盡管地處柴達木腹地,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仍以獨特的魅力詮釋著對“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理解和踐行——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全方位開展濕地保護,讓濕地成為格爾木最靈動的生態底色、最具特色的詩意空間。
初秋,漫步在位于格爾木市新區的生態公園,空氣中飄浮著淡淡的青草味道,抬眼望去,藍天白云成片,河流蜿蜒流淌,河道上的木棧道婉轉迂回,河道兩側的金色花海,隨風搖曳,花叢間,蜜蜂翩翩起舞,一時間,讓人恍若置身于南國水鄉。
這片占地165萬平方米的新區濕地水涵養和保護工程是格爾木市最大的開放式濕地公園。公園將河道、人工湖、濕地相整合,形成完整的景觀生態空間體系,公園內濕地的恢復、治理和保護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環境、生活品味的重大生態工程,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教育及鍛煉身體的重要場所。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格爾木市堅決扛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以碧水保衛戰為抓手,構建生態屏障,不斷提升水質監測預警能力,強化斷面水質分析研判和管控措施。
數據顯示,格爾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5年基本達到Ⅲ類標準;納赤臺、總廠水閘、白云橋、小橋等四個國控斷面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水質,加爾蘇(省控)斷面水質環境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
“水質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這里棲息的野生鳥類越來越多。大概再有一個多月,就能看見濕地公園不可多見的野鴨、天鵝等共同嬉戲的畫面。”市民馬志銳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當地的野生動物已成為他主要的拍攝對象,“看著美麗的鳥兒翩翩起舞、引吭高歌,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除了水鳥,這兩年新區還搬來了新住客。”從馬志銳口中得知,“新住客”就是高原常見的野生赤狐,原本聚居在草原戈壁深處,現如今周邊生態環境好了,這些新鄰居便“堂而皇之”地搬了進來。
近年來,格爾木濕地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已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保護合力。在社會機構和志愿者共同助力下,格爾木市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
秋日的傍晚,市民健身散步暢享閑暇時光的時候,綠化養護工人穿梭在綠化帶間正忙著秋灌。
格爾木市新區濕地公園綠化管護負責人范成祥說:“相比于春灌,現在的工作相對輕松些。今天澆灌的這片區域比較干旱,地下全是沙子,吸水量大,整個新區濕地要全部澆完的話,大概需要二十天到一個月。”
作為全市面積較大的集中綠化區,整個新區濕地公園就像是格爾木的“城市綠肺”,一呼一吸之間為市民營造了愜意生活的美好空間。云杉、榆樹、旱柳、垂柳、新疆楊、河北楊、山杏、沙棗等十多個樹種聳立其間,護衛著這座城市鐫刻下的綠色印記。
“如何讓濕地元素長期融入市民生活?”格爾木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格爾木利用自身資源稟賦,改造出一批小微濕地,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濕地之美。
所謂小微濕地,是指城鄉具有一定生態功能的小型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包括面積小于8公頃的湖泊、沼澤、庫塘、城市小型景觀水體,寬度小于10米、流程小于5公里的河流、溝渠等。
小微濕地廣泛分布于城鄉之中,分布于老百姓身邊,通過對它們的改造,就能讓城里的孩子在家門口聽取蛙聲一片,看到平時不常見的植物、花卉、魚類和鳥類,這是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美體現。
戈壁深處,山水之間,充滿活力的格爾木正踔厲奮發、追青逐綠,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努力譜寫人與自然的和諧篇章。
標簽:
- 濕地保護勾勒格爾木城市詩意空間—
- 海西:出臺“二十條措施” 促農牧
- 開行2個月 復興號運送旅客17萬人次
- 青藏鐵路橋梁隧道清篩進入機械化時
- 中原油田天然氣處理廠開拓川東北工
- 市領導教師節前夕走訪慰問教師代表
- 南樂縣:黨員聯戶交出連心服務“高
- 我市再添一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 巨大古代鯨或為已知最重動物
- 蜥蜴軟骨再生之謎破解
- 章魚扎堆“深海花園”之謎解開
- 健康新知
- 一人中招紅眼病全家遭殃
- 7歲男童自稱是“同款高適”
- 外國市長看河南② | 意大利瓦斯托
- 湖北省八家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
- 開啟一場“邂逅科學”之旅
- 好書推薦《中國式申奧》
- 好書推薦《宋明儒學論》
-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網絡熱詞
- 折紙傳感器
- 纖薄電池
- 移動疫苗打印機
-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筑牢廉潔思想防線
- 新華全媒+丨2000多年前,古絲路“國
- 李時珍是湖北的更是世界的
- 湖北省8家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
-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筑牢廉潔思想防線
- 全球首創 漢企自研“植入式腦機接
- 都蘭:鄉村增“靚” 振興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