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出路”何在
今年“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又曝光了一批違規違法操作的食品企業,“餓了么”外賣網驚現黑心小作坊,多家電商無證照經營;為增加重量,加紅糖熬制的“紅參”;部分食品加工企業防腐劑、菌落總數等指標嚴重超標......
不知何時,“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中華八大菜系“魯菜 、川菜 、粵菜 、閩菜 、淮揚菜、浙菜 、湘菜 、徽菜”馳名中外。但是,2006年,違法添加致癌物蘇丹紅的咸鴨蛋,侵蝕著人們強健的體魄;2008年,違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嚴重危害嬰幼兒的健康成長;2011年,違法使用“瘦肉精”飼養的肉豬,腐蝕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餐桌上的健康、舌尖上的安全令人堪憂。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的出現,一次次挑戰著公眾的忍耐力、挑戰著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的底線,但群眾并沒有對國家監管部門失去信心、并沒有在失望中喪失希望。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的人口大國,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那么不僅國家沒有發展、民族不能復興,而且對全世界也是一個極大的災難。
為人民謀利益、為國家謀未來、為民族謀發展,這是我們宣揚的價值觀。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只是空洞的政策宣傳,而不見付諸實際的政策行動。有些地方不僅有政策宣傳,也進行了實際的整治。但是,整治過程只是“一陣風”,監管部門在進行一段時間的重點整治、重點排查之后便偃旗息鼓。“一陣風”運動式的整治,在“風頭”過后,舊問題、舊情況又死灰復燃。最具代表的是我國對違法銷售病死豬肉的整治,每年我國都有新聞報道病死豬肉進入市場,發現后各級政府也會重點打擊、重點整治,但是“一陣風”式的整治之后,依然年年有類似的報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繩鋸木斷非一日之功。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政府嚴格監管、嚴把準入制度,讓“監管之手”發揮應有的作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建立健全懲處機制,讓犯罪分子“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建立切實有效監督問責機制,讓流入市場的每一份食品都能找到監管者、責任人。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每天都是重點整治,每刻都是重點排查,做到時時刻刻落實嚴打機制,保障食品安全不放松。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徹底解決了人們“吃”的問題,現在“吃”的安全問題又不斷顯現。隨著監督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證食品安全,讓群眾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吃得安心也一定能實現。(文/初秋)
- ·消費者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第三方平臺或將承擔連帶責任(2016-08-29)
- ·顏江瑛:食品安全需社會共治 "共治"才能"共享"(2016-08-29)
- ·上海喜來稀肉吃出寄生蟲 商家稱被索10萬封口費(2017-08-03)